60万亩水源保护林化山洪为清流
信息来源:中国林业网 发布日期:2016-08-03 浏览次数:2282次
7月30日中午,一场大雨过后,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石窑子村头,溪流变得湍急。从山上汇流而下的清洁雨水,顺着这条无名小溪奔流数百公里,最终将汇入本市西北部的重要地表水源地——官厅水库。
进入主汛期,本市密云水库、官厅水库蓄水量持续上涨。在7月19日至7月28日短短10天时间里,增加的蓄水量就达1.35亿立方米。
“增加的蓄水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河北省张家口、承德两市的水库上游集水区。”市园林绿化局造林营林处负责人介绍,京冀联手,两大水库上游近年来增加了60万亩水源保护林。林地层层拦截、净化,裹挟大量泥沙的山间雨洪水,最终化作涓涓清流,汇入密云、官厅两大水库。
石窑子村和紧邻的西纳岭村,正是京冀水源保护林项目所在地。2012年雨季,两村山场上共栽下樟子松、落叶松1万亩。
四年过去了。原先六七十厘米高的小树苗,有的已蹿到近2米,一排排松树如生气勃勃的士兵,驻守着这片山场。接连几天下雨,树坑里吸收了充足的水分,随便抓起一把土,手指间都是湿乎乎的。
“这坑,叫鱼鳞坑。”63岁的孙志刚是西纳岭村土生土长的村民,也是崇礼区从事40多年林业管理的老务林人。他告诉记者,鱼鳞坑依山而建,树坑呈半月形,坑深约40厘米,直径约80厘米,从山坡上俯瞰,这一排排半月形树坑就好似鱼的一层层鳞片,因此得名“鱼鳞坑”。
一个鱼鳞坑就是一个小型蓄水池,从山坡上冲刷下来的雨水被树坑层层拦截,流速大大减缓,在拦截雨水的同时,还阻滞了部分泥沙。被拦截的雨水渗透到地下,经过土壤和植物根系的吸收、净化,最终变为净水下山进水库。
今年崇礼山区降雨量较往年偏多,截止到7月30日,已达到350毫米以上。“要是山上没有树,像这样频繁的大雨天,石子儿、泥沙准得往山下滚。”孙志刚回忆,上世纪70年代,整座山光秃秃没有植被时,泥石流经常发生,山洪裹挟着泥沙巨石,一直冲到村子里,破坏房屋农田无数。
作为官厅水库上游集水区,崇礼区近年来已累计营造水源保护林3.75万亩,主要分布在辖区东沟、中沟、西沟3条主要河流沿线。眼下,趁着雨季土壤墒情不错,今年的1万亩水源保护林正在加紧栽植中。
距离崇礼城区25公里,海拔1800多米的野鸡山上,30多名造林工人这两天刚刚完成整地、挖树坑。一排排沿山脊线水平排列的“鱼鳞坑”,蓄积了充足的雨水,一脚踩下去,土壤松软又富有弹性。“蓄的这点儿水,能把树一年的灌溉问题解决了。”现场指导造林的技术人员介绍,趁雨季造林,成活率普遍能达到85%以上。
由北京市政府出资,今年张家口、承德两市将实施水源保护林项目10万亩,涉及崇礼、赤城、丰宁、滦平等7个区县。加上此前6年营造的60万亩,到今年年底,密云官厅两大水库上游,潮河、白河、黑河、桑干河、清水河等主要河流两侧,将形成水源保护林70万亩;到2019年将形成100万亩。这些林地和原有植被一起,共同构成护卫京冀水源的绿色生态带。
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林科院联合对一期项目的成效监测研究表明,平均每亩生态水源保护林可涵养水源114立方米、减少泥沙淤积2吨。此外,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635.7千克、释放氧气464.1千克,吸收二氧化硫11.8千克、阻滞降尘1.8吨。随着林木的生长,项目区生态效益还将不断增加。